第九十八章  皇城被围-《越国权臣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明明是大理寺的阶下之囚,此时却被人明目仗胆的放离宁西城。不消说自然是懋王的手笔,懋王这么做自然有他的算计。
    康川谷的康川军只有一万五千人,虽是韩国最精锐的军队,但毕竟人数不占优势。这些年之所以能把康川谷守得固若金汤,全是占着康川谷的地利优势。康川谷地势易守难改,想要强攻恐怕就是付出十倍兵力的牺牲,也不见得能攻克,所以这些年大戎不敢轻举妄动。
    但是如果司弘毅真的是去调集康川军的话,那康川谷留守的守军必然锐减,一旦大戎来攻康川谷,司寇勋必会回兵去救康川谷,那京都之围必然难以顾及。大戎军队把司寇勋拖在康川谷时间拖得越久对懋王越有利。御林军人数虽不少,但坐困皇城,粮草补给终有耗尽之时,到那时皇城必破。
    只要有大戎在西北拖住康川军,让司寇勋无暇分兵来救京都,那懋王的目的便达到了,这也是懋王放掉卓格王子的主要原因。
    因为懋王已经和卓格谈妥:由卓格王子回去劝说大戎汗王攻打康川谷,而懋王则在宁西搞定御林军,擒得元熙皇帝,使得自己顺利登上韩国国君之位。
    待懋王顺利理顺韩国的各方面势力,稳定韩国政局朝政,韩国将每年给大戎朝贡,并且和大戎结为盟国,共同应对日益强大的大越。
    其实懋王与卓格各怀鬼胎,卓格为了成功脱困,自然什么条件都肯答应懋王。至于回转大戎如何行事,那可就由不得懋王了。懋王承诺的与大戎结盟,并且每年向大戎朝贡,在卓格看来只是骗人的鬼话。
    越国与大戎实力相当,且韩国一直都是越国的友好邦国,无论韩国谁当皇帝,断无抛弃传统邦国越国而与死敌大戎结盟的道理。
    懋王对卓格的承诺多半是蒙人的,这懋王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,他也没指望卓格能信守诺言。但有一点懋王是明白的,只要卓格把韩国如今的形势告诉大戎汗王,那么大戎汗王绝不会错过韩国内乱,局势动荡的这个机会,多半会忍不住去康川谷做试探性的进攻。
    哪怕大戎不全力进攻,只要是有小规模的动作,那么一向沉稳的司寇勋就不敢把康川军主力抽调回援京城。
    那么自己率领五营兵马围困皇城便会少了不小的压力,自己集中兵力猛攻,相信定可攻破皇城。
    五营军准备开始攻打皇城的时候,武忌奉旨已经把二皇子风正接入皇宫,元熙皇帝的意图很清晰,御林军与兵马司合兵一处,死守皇城等待康川总兵司寇勋,引康川精锐之师集合各郡府兵马回京勤王平叛。
    元熙皇帝的耳目也真不是白给的,那边卓格王子刚一出城,元熙皇帝这也便已经得了消息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