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帮助安肃军、保定军、广信军和信安军坚守住南京道后,武植把目光盯向了辽国的西京道,谋划着该如何把西京道长城以南的地区给攻打下来。现在,华夏军全军上下对他是敬畏有加,官兵们对他是言听计从,因为他们相信,只有武植才能带领他们建功立业! 就在武植谋划着如何攻取西京道之际,千里之外的京城汴梁却已经吵翻了天,群情沸腾了! 在获悉武植率领的华夏军已经打败了前来进犯的辽国大军,朝廷和赵煦就立即考虑着该如何应付下一阶段的形势,是不是该马上召回武植与华夏军,让他们班师回朝凯旋而归。但由于以章淳、章楶为首的强硬派与曾布、刑恕等人为首的保守派意见不一,各抒己见之下竟然好久都没能拿出个有效的章程来! 众人都不反对召回武植与华夏军,可在对待武植与华夏军的态度上就不一样了。 章淳、安焘、章楶等人认为,武植与华夏军打败辽国大军有功,而且消灭了那么多的辽国军队,算是立了大功,该重重嘉奖才是!回京城时该以英雄凯旋为例进行迎接! 而曾布、刑恕、安淳等人则认为武植与华夏军是功过相抵,他们认为此次宋辽战争就是因武植而起的,如今打败辽国大军只不过是将功赎罪罢了,不应该给予嘉奖,若是战败了还应该追究武植与华夏军的责任!故回京城时不予迎接! 在如何应对辽国有可能采取的疯狂报复时,两派也是僵持不下,争论不休。 章淳、安焘、章楶等人态度强硬,表示不怕辽国人的报复,兵来将挡水来土掩。到时若是辽国出动更多的大军来进犯,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,针尖对麦芒地打回去,绝不退缩半步! 而曾布、刑恕、安淳等人则态度悲观,想一味地求和。他们认为武植与华夏军的胜利只是一时灵光而已,等到辽国大军适应华夏军的战法后,大军压境下大宋朝估计就很难再取得胜利了,甚至还会危及到京城。所以他们想到的就是现在就应该派出使者与辽国和谈,争取得到辽国的谅解,使宋辽两国重归于好,恢复到战前的状态! 两派争论不休,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,这一吵,竟吵了大半个月都没能形成决议,悬而未决。 曾布、刑恕、安淳等人怯懦畏战的心理和态度让章淳、安焘、章楶等人很是不满,但持有这种心思的官员们并不在少数,在朝堂上与地方上都很有市场,以文抑武的国策让很多文人士子都变成了软脚虾,对外寇强硬不起来,总想着退让求和。 赵煦也是很矛盾,他一心想强硬对敌,寸步不让;一心又怕承受不了辽国人的疯狂报复,患得患失,也是犹豫不决,举棋不定。 这一拖之下,朝廷众人和赵煦竟然都忘了该如何安排武植与华夏军的去留问题! 这日,早朝,垂拱殿中,众文武大臣们照例在为如何应对辽国人的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,恶语相向。赵煦无奈之下,只好再次选择提前退朝。 回到御书房,赵煦烦闷不已,踱着方步在御书房里走来走去,这帮狗咬狗的家伙,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!赵煦心里暗骂了一声,他不禁想起了武植,要是武植在,估计早就拿出章程来,何至于拖到今日?赵煦不禁叹服于武植平日里的干练果决了。 “报!华夏军捷报!”就在赵煦胡思乱想之际,耳中突然响起了一阵欣喜的呼喝声。赵煦闻言立即转身停住,抬头看向御书房门口,只见一个皇城司宫卫正双手捧着一个匣子,单膝而跪,面向御书房大门。 第(1/3)页